信報 優雅生活 專訪

國際古泰南拳總會香港區總教練RyanWong:古泰南拳武者之路

在香港武術界,有一位武者憑着對古泰南拳的執着與熱情,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更致力在本地推動這門相對冷門的武術文化,他就是中國香港古泰南拳總會主席、國際古泰南拳總會(IMCA)香港區總教練Ryan Wong。從昔日體弱多病的少年,到如今肩負傳承使命的武術宗師,Ryan的故事裏,藏着武術的力量與文化的溫度。

Ryan與武術的緣分,始於一段頗具戲劇性的經歷。中學時期的他,體格弱小多病,身型矮小,體育成績長期處於下游。中學最後一年暑假,他在暑期工中結識了一位特別的朋友。「這位朋友身形比我更為矮小,爆發力與絕對力量卻遠超常人,原來對方是一名業餘拳手。」這次相遇,讓Ryan萌生通過習武改變身體狀況的念頭,也為他打開了武術世界的大門。入讀大學前的那個暑假,Ryan首次接觸拳擊,邁出了習武的第一步;進入大學後,他邂逅了剛猛疾勁的泰拳,從此便徹底沉醉其間。

習武路上遇瓶頸位

此後多年,Ryan並未局限於單一武術流派。在他看來,武術(Martial art)與搏擊術(Combat art)本身蘊含着濃厚的藝術氣息,其中包含技藝、創造性與歷史文化,探索的過程充滿趣味。不過,驅使他持續深入探索的,卻是習武路上的瓶頸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感覺難以突破自己的武術水平,於是尋找最適合自己天賦與風格的武術體系。直到遇見古泰南拳(Muay Chaiya),我才找到屬於自己的最終定位。」

談起為何近年專注推廣古泰南拳這一冷門領域,原來在早年間,Ryan曾修習軍用實戰格鬥,亦有泰拳基礎,其後認識到古代暹羅士兵的實戰技術,深深受到吸引,於是拜入古泰拳金銀環宗師蘇嘉健門下,學習泰國刀棍術(Krabi Krabong)。「師父告訴我,泰國傳統兵器術需配合古泰拳的打法。要想熟練掌握刀術技巧,必須做到徒手與兵器雙修。」在學習泰國刀棍術不久後,Ryan便順理成章地接觸古泰拳。

古泰南拳是泰國南部的傳統拳法,風格是步法靈活、招式變化多端及攻防嚴密,擅於以拳腳膝肘配合關節技,並要以最精準手法打擊對方最脆弱部位,同時運用最少力量。古泰南拳不僅令Ryan更強壯,也改變了他的性格與人生觀。「古泰南拳無論作為強身健體、實戰格鬥還是運動競技,都適合任何人學習。但要達到大師級別,對力量、耐力、協調性、柔韌性與打擊精准度的要求極高,可謂易學難精,因此我也變得更加專注與謙卑。」為了更好地鑽研技藝,他曾放棄全職工作,連續幾年定期赴泰國訓練;對他而言,每日6小時的訓練已是家常便飯。

兵器武林大會廣邀其他門派參加

早前由中國香港古泰南拳總會主辦的首屆古泰南拳暨泰國刀術邀請賽,可說是Ryan推動武術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作為香港近代少見以兵器武術為主題的「武林大會」,比賽破天荒匯聚了中國香港古泰南拳、Kalis Brotherhood(菲律賓魔杖)、香港光劍道場及英靈歐洲武術會四大門派,古泰拳金銀環宗師蘇嘉健亦出席擔任評審。比賽項目涵蓋古泰南拳、單刀及雙刀,所有門派均以刀術作為兵器比賽的核心。「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之地,武術文化向來多元發展,但長期以徒手搏擊為主流,大型兵器武術交流活動極為罕見。這次邀請賽不僅讓四大門派的高手得以展示精湛刀術,也讓市民有機會認識香港兵器武術的多樣性。」

在他看來,古泰拳跳出了運動競技的框架,能夠完整反映歷史文化與傳統技藝,甚具傳承價值。不過,推廣冷門項目從來不易,Ryan面臨的最大挫折是缺乏資源。不論是舉辦活動、開展培訓班,還是日常營運,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身邊不少人勸我放棄,但我對武術有『燒極都唔完』的熱情。」加上獲得一群同樣熱愛武術的徒弟的支持,讓Ryan得以堅持下去,繼續在香港推廣這門古老的武術文化。

一台運動會 足球狂熱:陳肇鈞(大埔足球會球員)/ 「今日MVP」嘉賓:佘繕妡(中國香港女子擊劍運動員)/ 本周嘉賓:蘇嘉健(古泰拳金銀環宗師)、王彥(中國香港古泰南拳總會主席)

主持人:徐嘉樂、余翠怡、黃凱彥、張海喬

嘉賓:陳肇鈞(大埔足球會球員)
蘇嘉健(古泰拳金銀環宗師)、王彥(中國香港古泰南拳總會主席)

「今日MVP」嘉賓: 佘繕妡(中國香港女子擊劍運動員)

RTHK Interview

香港電台訪問 (一台運動會)

Cable TV Interview (Muay Chaiya)
有線電視訪問(古泰南拳)

Interview with Grand Master Kru Lek (1)
古泰南拳宗師Kru Lek專訪(上)

Interview with Grand Master Kru Lek (2)
古泰南拳宗師Kru Lek專訪(下)